我是如何从苏黎世硕士毕业生成长为亚太区销售经理的
来源: | 作者:daruicun | 发布时间: 2023-05-16 | 275 次浏览 | 分享到:
苏黎世大学欧中商业管理硕士郭同学在瑞士某本土企业总部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习,毕业后作为这家企业的中国首席代表被派回国,并担任亚太区销售经理。

大家好我是郭南清,2015会计专业本科毕业,2016年8月进入苏黎世大学,就读于中欧商业管理高级研究硕士项目。2017年1月在MAS项目组帮助下进入瑞士某本土企业总部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毕业后作为这家企业的中国首席代表被派回国,并担任亚太区销售经理。

当时之所以选择苏黎世大学MAS硕士项目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我当时投递了英国的商学院,苏黎世大学排名比我之前申请的英国学院要高,同时MAS项目的师资来自于苏黎世大学和其他世界名校。二、是项目提供的瑞士企业实习机会吸引了我。

根据该项目要求,我从2017年的1月进入瑞士这家生产焊枪产品的企业实习,再到被派回中国,到现在整两年时间。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经历和感受,希望能帮到未来的学弟学妹们。

痛苦的开始

首先,我在进入这家瑞士企业前没有工作经验,其次我是公司里面唯一来自亚洲的员工。在刚到这家企业时,我需要学习瑞士同事的工作素养 ,也要面对语言障碍(所有员工日常用瑞士德语交流,部分员工能用英语和我交流),还要迎接文化差异的冲击。

开始的时候我干劲满满,满脑子都是“宏观战略“。在完成了产品介绍的翻译后,我步入到为公司寻找客户的阶段,考验来了,我不断地被人拒绝 ,对我这个刚入职场的员工,我不清楚客户的拒绝意味着什么,在被客户拒绝了几十次后,我开始质疑自己。老板帮过我几次,但他不会讲中文,具体的沟通还是在我。我试着去网上寻找答案,但是自己始终无法鼓起胆气,我非常希望能看到周围有一个会讲中文的同事,为我做出示范。但很可惜,我是唯一一人。与开始时的冲动劲对比,打不开局面给了我巨大的挫折感。我也无法和同事有更多的交集,人际关系就停留在表面的客套上。当时的我,非常孤独。

这家瑞士企业的同事都非常的敬业,你可以看到他们几乎不休息地在电脑前忙碌,相比之下,不知所措的我每天无所事事。同样,他们讲着我听不懂的语言,流利又快速。我有一些标准德语的基础,但是瑞士德语和标准德语,就像粤语和普通话。巨大的差别也打击了我学习的积极性,中午吃饭时,我都会避免和大家坐在一张桌子,因为无法聊天却坐在一起,非常的尴尬。当闲暇时,有同事会主动和我用英语聊天,既然工作上没什么交集,大家自然会聊到生活,国家等话题。他们问我中国人是不是吃猫狗,我说有一部分人,他们问中国是不是搞信息封锁,他们在中国用不了谷歌,我说可能是因为信息安全,他们问中国企业为什么抄袭他们的产品,还举了亲身的例子,我无言以对。很奇怪的聊天,很奇怪的感觉。这些东西,都直接让我想混日子。公司还举行过滑雪的活动,大家一起进行晚宴,还为我专门举行过一次奶酪火锅的聚会,现在想想心里还是非常温暖和感激,但当时,这些来自同事的善意和我自己无所建树的失落感两下一合,却使得我更加烦躁和孤僻。

关键转折

虽然备受烦躁和孤独折磨,我还是做了很多努力,终于,在6月份的时候,有一家中国的企业联系了我,想做公司的经销商。几番交涉,谈了代理权限,订了合作目标,协商了产品价格,这家公司的老板提出签订合同,越快越好。这让我压抑不住地激动,无明确的理由,只是由于和之前几个月的萎靡不振的境遇的鲜明对比。双方协商合同内容,我做调和,做翻译,也在过程中观察到了双方不同的立场,和两个老板间不同的处事风格。

到6月中旬,合同敲定并经由双方签章,中国老板下了第一笔订单,这件事算是我工作的转折点 ,这期间,我由于需要,和老板,工程师,仓库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出口和物流人员都进行了协调,在人际关系上迈出了小小的但又关键性的一步。同时,这件事在当时给予了我信心,一定的工作成就感。

抓住机会

9月底,公司赢来了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去德国参加行业内最大规模的展会 。展会上有上千家企业,上万的观众,为期一周的时长。我作为公司一员,随行出发。

如我之前所言,我是公司唯一说中文的员工,而展会上有不少中国访客,而他们不会说英文。于是,同事遇到亚洲面孔的访客(即便有些是韩国人,有些是日本人,有些是印度人),他们一概让我出面面对。闲暇时,公司的工程师笑呵呵地说,我帮大忙了。来展位参访地人员,都是较我年长者,表现各有不同。随着与来访者交谈增多,我逐渐变得不动声色,静静地倾听并分析他们地说辞,了解中国,这个我熟悉又陌生的市场,把得到的信息汇总后和同事进行交流。

我也陪同自己的老板和技术总监,去中国企业聚集的展馆,交流并物色潜在的供货商,这也是非常有趣的过程。由于展会是一件非常累人的差事,需要不断接待不同到访者,并认真地交流。闲暇时同事们都会寻求放松地办法,相互间开开玩笑,做做游戏。而这个国际展会,到会者多用英语进行交流,所以我的同事们受其影响,交谈也开始使用英文,这给了我机会,去熟悉他们说话的内容,开玩笑的方式。我尝试着和他们开起了玩笑,效果出乎意料的好,这场展会作为催化剂,前面近8个月的实习时间做铺垫,我有了团队的感觉。一周的时间,我们聊了很多很多,从工作到生活,晚上一起聚餐喝啤酒,展会结束的前一晚,我请整个团队吃中餐,其乐融融。(附上一张展会团队图)。展会结束返回瑞士的公司,我和同事之间的感情变得更好。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的工作越来越顺利,同时也得到了老板和同事们的认可,随着中国业务的推进,我被任命为中国首席代表派回中国。

瑞士同事

俗话说近朱者赤,在瑞士企业工作两年来,瑞士同事所具备的负责谨慎、作息清楚、勤劳的工作素养对我有较大的影响。

我的同事,工作的时候非常认真,不会做像看手机看报纸之类的事情,偶尔相互间开开玩笑,喝杯咖啡,非常专注于工作。中午午餐的时间,则大家在一起吃饭,聊天打趣,一个小时的午休结束后马上回到之前的工作状态,又是十分的忘我。下班后有的人会去健身,有的人有聚会,有的人回去打扫游泳池,不管工作的事了,但老板不一样,从他回复我的邮件来看,他有时工作到很晚,但他的整体作息是根据一张时间表来的,比如周三中午他固定会和妻子去健身馆,周二下午和弟弟去打网球,其他的会议、约会等,都是提前安排好写在时间表里的。

勤劳,我的公司打卡是自由式的,每天的工作时间是8个半小时加1小时午休,没有规定的上下班时间,但是公司的同事来公司的时间非常早,我曾经因为加班晚上下大雨没带伞的缘故在公司睡过两个晚上,发现我办公桌前桌的同事,早上5点半就来公司上班,晚上4点多下班,大部分同事也都是7点多左右就来,下午5点左右下班。综合之前说的,我的同事们工作时就像机器一样,休息时又变回了人,我开始的时候不适应,喜欢在工作时偷偷懒晚上再加班之类的,后来也渐渐地习惯了公司的文化,觉得这么安排清楚的生活非常有条理。

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例如我和同事聊宠物,我说My mother loves cat(我妈妈喜欢猫),我的同事却赶紧问到底是喜欢猫肉还是喜欢猫,我心里是一脸问号。

还有我房东的朋友有次聊天,看着我问“你是不是中国人里面很高的,我印象里中国人都很矮啊”,我心里又不是滋味。又如,我和同事聊起中国市场,同事说中国企业一天到晚抄袭我们的产品。以上这些,我第一次听的时候,又有点愤怒又有点无奈,你们是在说我们中国人残忍,长的矮,不思进取吗?!

我的方法

几个月的时间后,我找到了应对这些冲击的办法和事例,并收获了意料之外的反馈。我的办法是开玩笑,玩笑后夹着事例。

在同事又问我,中国人是不是吃猫狗啊,我严肃地回答,是的,我们什么都吃,桌子板凳都是我们的菜。问问题的人就一愣,看着我一脸严肃的样子又不像开玩笑,于是就傻在当场,此时,我问他,你有没有想过,“中国人啥都吃”的说法是什么时候出现,他说很早以前吧。于是我说,对,近现代西方人,最早接触的中国人,大都是几十年前从中国逃难过去的人,那时中国因为战争,饥荒等情况,人们为了生存,真的是什么都得吃,这样一批人到了国外,给西方人的印象,当然是中国人什么都吃,啥也不放过,但这是环境所迫。这估计也是“中国人吃猫狗肉”的诞生之因。我继续说道,目前中国大部分人是非常爱惜猫狗动物的,比如我的父母,但是诚然,我们的确有一部分人,仍然会吃猫狗,但是我相信是出于一种猎奇心态。这个时候,同事开始点头,随后他的同伴告诉我,你说的有道理,在瑞士,其实也有一部分人会吃猫肉狗肉马肉等,只不过价格很贵,并且会遭到动物保护协会的抨击,在某些严重情况下,甚至会面临起诉。我心里是一亮,这是此次谈话我没有预料到的,原来你们也有这种情况。

第二件事,那位房东朋友问我中国人身高的事,我想了想回答说,”没有,我算矮的了:)”我身高180,因此对方就唬住了,但我没有继续开玩笑,而是直接笑着说,“其实你的说法对了一半,过去的中国人确实平均身高不及欧美人,不过随着中国打开国门,国内年轻一代的营养情况、生活理念不断更新,新一代的中国人已经越来越高,我举个真实的例子,我高中的学弟,有不少能比我高半个头。”其实我当时还想举一个健身的例子来证实,后来想想我只是想陈述个事实,就不上纲上线了。

第三件事,是同事说中国企业抄袭的事情,我当时无奈是因为我觉得他说的是实话,有点愤怒是因为觉得有点受到侮辱。当时想来想去没有好的说辞但又想反驳他,后来我读了一些书有了些自己的看法,有次他在跟我介绍他自己的一款产品设计,听了一会儿我突然默不作声地拿起他的产品转身欲走,他惊讶地问,“嗯?干什么?”我坏笑地说,“这个设计真棒,我拿回去抄袭一下!”他明白我在开玩笑后也笑了,随后他挠了挠头突然说,其实他这个设计借鉴了一个德国公司的产品,我一看这不是自己不给自己台阶下吗,于是接道,其实我觉得借鉴这种行为哪都有,比方说你之前说的中国企业抄袭行为,首先,那是因为你们产品有值得抄的地方,其次,我举国家为例,历史上英国先发展起来,于是德国就开始借鉴英国,后来德国发展起来,美国开始借鉴德国,后来日本开始借鉴美国,现在中国借鉴全世界,那是因为中国在发展,就像教室里的学生,看到好的谁不想学呢。

这次先和大家分享这些,希望我的分享能让学弟学妹们更好地面对未来在实习和工作中的这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