恺撒里兹酒店管理学院传奇学长的瑞士留学分享
来源: | 作者:daruicun | 发布时间: 2019-05-22 | 1761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希望多几个拿第一名的中国学生我觉得就很有面子了,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整体而言。我希望以后提到中国学生,别人不是很蔑视的语气,而是“哇”,很厉害,很佩服的感觉。
瑞士凯撒里兹校友LIN,2001年入读恺撒里兹酒店管理大学

请问可以告诉我们你当时为什么选择了酒店管理,选择了瑞士?有没有考虑其他国家?
LIN:第一,我会考虑家里的条件可以让我去哪些国家,那个国家提供的专业是不是我喜欢的。我从小就喜欢与商业相关的,酒店管理属于管理类的,就觉得挺好的。第二,十几年前,整个社会对五星级酒店的感觉还是比较神秘的,觉得那是象征着一种品质生活,代表着一种比较有质量的社会层面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环境下工作挺好的。我是2000年开始考虑的,2001年底就去了瑞士。
 
你刚到瑞士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LIN:第一次考试的成绩让我无法接受,我考了73分,刚刚及格(我们学校是100分制,70分才算及格的),虽然很多中国学生都不及格。但是这个分数对于我来说是不可原谅的,不能被容忍的。因为我在国内是全国重点中学前几名,我付出了那么大代价去瑞士,我父母花了那么多钱让我去瑞士,我在国内退学不在国内读大学去瑞士,就是为了得到一个刚及格的分数么?所以我当时就决定了从此要分不要命了。
 
那你后来在瑞士是一个怎样的学习状态,如何鞭笞自己?
LIN:我英文很好,但还没达到母语般流利。所以刚到瑞士,英文还没完全适应的时候,看到的东西能理解,但不一定能记住。那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记忆、去练习。酒店管理更多的是理论知识和操作性的,多去重复就好了。Practice makes perfect.第二次考试我全班第二。最后一年,我总评GPA第一,拿了Cesar Ritz奖。我们一个马来西亚华裔accounting的老师非常开心地对我说:Lin,你是83年有华人拿过Cesar Ritz奖之后,唯一一个拿到这个奖的中国学生。之前第一名总是被德国人垄断。所以那个奖当年在学校的一种声誉。学校给我颁发了奖牌,上面刻着“Cesar Ritz Reward”,每年的第一名学生才有。现在我的名字还刻在Ritz Cafe的墙上,每年的第一名的学生名字都刻在那里。除此之外,我获得过的荣誉还包括两次被学校选上去参加瑞士在都灵、北京的瑞士屋组建,两次奥运会都是在我毕业后举办的,第一次我从美国(当时在美国工作)飞到都灵参加活动,第二次是从成都飞北京,参与瑞士屋的组建团队是需要通过审核等程序。
 
毕业前,你的实习是在哪里进行的?
LIN:我去了日内瓦机场华美达酒店,是我的第一次实习。第二次实习是在策马特最好的酒店之一Zermatterhof Grand Hotel。因为我工作方式很系统化,善于用心记忆,所以我的片区就服务得很好。后来迪拜的公主团队来的时候,我被指定服务她们。她们从英国请了保镖团,整个酒店都包下来了,规格非常惊人。她们每天的用餐都是我来负责。
 
听说你后来去了美国继续你的学业?
LIN:对的,我转了学分,因为我喜欢商科,所以后来我就转到美国的大学继续深造工商管理知识。完成学业后我去了亚特兰大喜来登餐饮部实习。但是开始的时候还是从很普通的岗位做起,但是我喜欢观察流程,所以最终让酒店管理方发现我跟其他的员工不一样,因为我经常建议他们优化流程。我记得很清楚,我们酒店有个小卖部,当时限定做三明治的数量,但是他们的流程是比较紊乱的,所以经常会出错。因为是最大的会议型酒店之一,一旦有会议召开,小卖部前就一片混乱。所以我就建议餐饮部经理重新做个流程,但是他觉得那只是学校的知识,不实用。我当时也没有放弃,先自己做出来一种表单,一个系统。之后出现以上状况需要我帮忙的时候,我就用自己的系统去操作,其他同事就很惊讶为什么我操作得那么快,又不会出错,所有的客户都到我这边点餐。所以他们要求我给他们一些表单用。这时,餐饮总监发现了就说这样很好,问是谁发明的。我就坦白了我的想法,当然没有说餐饮经理曾经否决过,之后总监就说餐饮部全线推广。
 
后来我因为私人原因必须离开美国回中国,在我离开前的一次酒店高层会议,餐饮部总监推着香槟进来了。那是酒店四十多年历史上第一次为即将要离开的员工这样高规格地开这样的香槟派对送别。
 
回国后你的职业发展道路是怎么走的,可以分享一下吗?
LIN:从美国回到成都后我遇上一个老外,他就问我从哪里来,我说我在瑞士学酒店管理。他就说:“你应该到我们的club来.”我说:“什么club,是夜店吗?”他回答:“不是,我们是那种business club!”那时我就明白了,我曾经在瑞士学过Club Management的知识,我知道这是款待业的一个相关部分。我当时就对那个老外说:“好,既然我在瑞士学的是酒店管理,而且Club又是一个全新的东西,我没有接触过,还挺有意思的,那我就尝试。”所以我就进去那个公司。但是当时没有其他核心的职位,因为它是pre-opening,那是一个很小的团队,只有sales的职位,但我觉得无所谓,这是我喜欢做的。在那里做了三年,从图纸、修建、筹备、预开业、开业、运营,整个流程我已经很熟悉了,我已经学到我想学的东西了,未来的工作也只是重复,没有什么挑战的时候,我觉得我的生活太安逸了,工作没有对我来说太困难,或者说不能学到更多东西,不能获得更多进步,那样不行,我不能死于安乐,所以我就辞职了。
 
辞职之后,很偶然的机会,就从非常细化的款待业跳进了非常传统的东方的茶、道、瓷器的领域,成为了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叶俱乐部秘书长。
 
那你这个海归俱乐部什么时候成立的?宗旨是什么?
LIN:我2007年底回到成都,基本上跟我进Club工作同时成立的。这个俱乐部是一个非盈利组织,会员有600多个, 90%多都是成都的海归。我们的宗旨跟Club一样,并不是把所有人都容纳下来,那是一个协会。Club就是志同道合的小众人的集合,做自己想做的是,创造自己想创造的价值。《福布斯杂志》11年走访了全国的海归组织,来成都走访我们的时候就很由衷地称赞我们:“你们是我们见过的中国目前为止最精英化、最有纪律的海归组织。
 
你现在是三元集团信息事业策划部部长,那你可以介绍你的工作内容吗?
LIN:我们集团拥有十四年历史,总资产有15亿,每年销售产值是3亿的综合性集团,包括教育、餐饮、娱乐、地产、投资、金融、数码等十八个子公司。我是集团本部的信息事业策划部部长。这是一个成都的本土民营企业。我的部门是挺复合型的,属于IT信息部(跟网络相关的)、战略部(制定战略的)、市场部(市场营销的)、公关部(跟媒体打交道的)的融合,所以我们的部门是复合型的。我不仅要管集团本部品牌的推广和升级,还得管旗下的所有子公司,他们只要跟品牌、战略、策划、营销相关的东西,都需要我把关。
 
你觉得你在瑞士学到的东西跟你今天工作内容有相关性吗?或者说有什么启发吗?你有运用到你在瑞士学到的东西吗?
LIN:我认为有句话说的很好:“教育的本质是在于学生在离开学校,忘掉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之后,留下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教育。”我觉得在瑞士,给我留下非常重要的是:对细节的严格要求以及守时、言出必行、客户服务这些理念对我的植入,而不是我现在在工作中是不是还可以怎么端盘子、一只手拿16个酒杯,又或是怎么去做菜……并不是这些,而是一些潜移默化给我的影响。还有就是我刚到瑞士,口语不好,到后来怎么样锻炼好,到后来可以从容地领导德国学生团队,包括后来我在美国,是整个班组成一个团队为外面的公司做项目,我是总负责。如何管理、领导来自20多个国家的同学,成为他们的Leader,这需要很大的忍耐性和坚韧。这些锻炼出来的东西是我收获最大的,而不是书本上的知识。
 
我有一个问题是帮现在在瑞士读书的师弟师妹问的:有些同学到了瑞士,在跟外国同学打交道时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别人会不会歧视他们,白种人会不会歧视黄种人,在小组作业讨论的时候,不同的文化差异导致文化碰撞很多,他们无法很好地完成作业,但是他们觉得问题不在于他们自身。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建议帮助他们跨过这道坎?
LIN:我觉得他们不妨把自己想成是一种商品,商品放在货架上,有些很畅销,有些滞销,有些送都送不出去,你要看清楚自己的价值。这种现象很正常,不仅在瑞士,在其他国家也是一样,为什么很多老外学生在做小组作业的时候不喜欢中国学生做搭档。且不说其他的,首先说语言吧,你语言都不好,说半天都表达不出来,表达不清楚,语法又错误,口音又很重,其次,能力又不是很强,ppt不会做,计算不会,策划也不行,第三,一站上台就抖抖缩缩,一看上去就没有自信,谁会愿意跟你一起,喜欢你呢?换做你是老板,也不会愿意这样的员工进你的团队吗?
 
我就说我自己的例子吧。我后来做任何团队作业的时候,大家都希望跟我一组,为什么?第一,我的ppt做得很好,是整个年级质量最好的;第二,我想法很多,而且都有理论支撑;第三,我不怕公开演讲,每次演讲都是我去。后来我们小组参加了所有酒店学校的创新比赛,我们小组拿了全瑞士第三名,我们小组一个是西班牙女孩、一个是美国女孩,最后做演讲,他们都说:“Lin,你去,你讲得好!你比我们都好!”所以说,一切东西都是靠实力去证明的,绝对不是说你是中国人你就会被歧视。其实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你有什么样的能力、素质和资本让人家尊重你,认可你,让别人放心的,而不是像一个定时炸弹把所有人随时炸掉了。归根结底还是一点,语言很重要。人家说的话你听不懂怎么能跟别人交流呢?很多中国学生就是吃了语言的亏。语言和心态真的很重要。语言是一种工具,心态和思考方式属于对工具的使用方式。
 
那你还有什么特别的想跟我们分享的?或者是给晚辈的一些建议。或者你对Cesar Ritz这个学校的寄语。
LIN:我对瑞士的生活挺怀念的,有很多美好的故事。那寄语的话,中国学生如果真的希望在瑞士打磨、锻炼能力、为以后积累的话,那就好好地学习,好好地感受,不要总是在中国人的圈子里面,你即使在这些圈子里面,也要有很好的心态跟外国朋友交往,去学习他们的思维模式,因为知识任何时候可以学习,但他们的思维模式、心态、生活方式是更需要去学习的。还有,我希望中国学生不要总是求及格就好,太没面子了。我希望多几个拿第一名的中国学生我觉得就很有面子了,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整体而言。我希望以后提到中国学生,别人不是很蔑视的语气,而是“哇”,很厉害,很佩服的感觉。